家庭教育高級指導師培訓學習感悟
——上善若水,敬畏生命 ,善待每一份緣
學員:包學員
拿到講義的時候,大概翻閱了一下,莫名就被其中的一個題目打動了,《因為懂得 所以慈悲,只有預見 才能遇見》,那時還沒開始上課,不大能具體理解到其中的意思,但“慈悲”二字似乎觸碰到了心底的某一個地方。帶著這樣一份探究走進課堂。
趙剛老師說“中國的家長太愛孩子,又太不會愛孩子”,對這個說法感同身受。現在的家庭物質條件大都很好,在“生、教、養”的過程中都舍得大把大把花錢,怎么舒服怎么來,爺爺奶奶那一輩更是舍不得讓子女和子孫受到一點點委屈,恨不得讓他們過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認為這就是最好的愛,把他們保護的密不透風,鮮有自理能力,隱約覺得這樣的情形在我們80后這一代獨生子女身上就有所體現了,可想,80后的子女又是如何在爺爺奶奶的庇護下成長,80后的一代大多為了生存忙忙碌碌,不得不把孩子交給父輩撫養或者照看,所以“隔輩教養”問題尤為突出,80后的爸爸媽媽們除了忙綠,本身也是被嬌寵長大的,所以他們對待子女的模式也不會跳出舊有的框框,懶人做法,反正孩子早晚會長大的。在嬌寵和溺愛中長大的孩子將來會有什么樣的人生?能為社會貢獻出怎樣的價值?將來推動中國社會發展的主體人群是怎樣的?中國是泱泱大國,如果能把整體國民素質提高很多,將是件多么偉大的事業,而我們的老師,正在逐步推廣并身體力行的同仁們,大家都在努力著。
李秀俠老師從心理咨詢的角度給我們呈現了很多個完整又清晰的案例,通過她的精細講解,似乎看到了自己未來從業的著力點。在咨詢過程中會用到很多心理學的技巧和方法,主要解決的是教育孩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這些問題一般不會是孩子生下來就有的,一定是教養方法不當造成的,在這個家庭中的主要教養人愿意做出改變的情況下,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無論他現在是什么狀態,都要尊重他,無條件地接納他,如果能做到有效地共情,能把來訪者的心門打開,他愿意和你傾訴說出更多的事情了,因為一般他們提供的問題往往不是這個問題,所以我們要把背后隱藏的問題找出來,要善于分辨來訪者是用“壓力在說話”還是在表達著什么樣的情緒。第二,我們不能光憑和來訪者的口頭交流解決問題,一定要花時間去做背景資料的收集,明白來訪者究竟是為什么來求助的?注意來訪者的人格有無明顯變化,并且關注來訪者的每一個細節,小心求證,能從來訪者說的每一句話中提煉出幾個問題。第三,通過小心求證,主要的問題就會呈現出來了。到底是家長的問題?孩子的問題?還是親子關系出現了問題?兒童在與他的主要撫養者生活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一種依戀關系,這種關系將成為兒童與其他個體建立關系的內部模式,決定他的行為模式和對世界的看法。成年的問題源于童年,童年的問題源于家庭。這段話是我們要記住并且深刻理解的。
李文道老師留給我最深的印象就是他飽含深情的父愛,雖然課堂上呈現出來的是他精湛的學問與精心準備的課件,但是他的父愛溢于言表,我想這才是更能震撼到我們的地方。發展心理學是我們了解兒童的基礎,是我們要成為家庭教育指導師的入門課程,李老師講了一個淺顯易懂的道理,即鞋月腳的關系,孩子如果是腳,那么家庭教育就是鞋,鞋子合不合腳就要看腳長得是什么樣子,所以 必須了解兒童發展的規律,每個孩子具備著怎樣的特性,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也就是說家教是否成功,就看父母系統與孩子系統匹配的程度如何。那么,我們就要引導來訪者去了解自己的孩子。
突然覺得老師講過的每一句話都要仔細斟酌一番,方能提煉出其中的深意。戴志強老師的課精辟透徹、入木三分,讓我們明白了“知止”的道理,家庭教育指導是一項助人助己的工作,我們永遠沒有辦法幫來訪者做任何決定,也不是在他面前夸夸其談教育的大道理,“知”易而“止”難。還有對“教育”兩個字的理解,教,上所行,下所效;育,養子使善。人之初,性本善,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只有預見才能遇見,但凡為人父母為人師表者,常懷慈悲之心,做善舉,孩子們效仿到的也是如此,善是根本,與人為善,與己為善,能平和地對待這個世界,何嘗不是一種成功的教育。與人為善也是一種習慣,能夠堅持形成一種好習慣也是行動力的付出,戴老師用他身體力行的事例告訴了我們。
王力青老師是我們這次培訓的組織者,領路人,她像照明的燈塔那么安靜地巍然挺立著,優雅又不失溫柔,從來都是微笑著看人,從來都是先對別人點點頭表示肯定,她的親和力和講課時清脆聲音的穿透力會一直回蕩在我心中。“三間房的建設”是件多么溫馨美好又具體的事情,現在的父母們為孩子提供的房子與學習環境都不差,可是其中的內涵需要真正的領悟。
高衛星老師能把家庭教育帶到圖畫書中的研究和創舉值得我們大家熱愛和推崇,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本身就對繪本有一種特殊的喜愛和感情,每當孩子們安靜下來聽故事的時候,那種感覺是多么享受,孩子們跟著故事的主人公或哈哈大笑或頑皮大鬧,那是一種多么純真的境界,如有機會,一定要專攻繪本中的家庭教育。在課堂上有學員在體驗和母親的關系中獲得遼愈,是件多么鼓舞和讓人感到開心的事。
吳干老師帶著自己的幸福就如同李文道老師帶著深情的父愛一樣,首先給到我們那種震撼的感受,那種范兒和標準,那種自內而外的力量。當吳干老師在聽歌曲《家后》感動落淚時,我也隨著心情澎湃,感動至深。“你幸福嗎?”這是個永恒的命題,是人活著畢生所追求的東西。花開花謝,云卷云舒,當你能領略自然界的情懷,當你的情懷像大海一樣包容,當你看待他人能透出慈悲的目光,當你待人接物時時微笑,當你還能做到“吾日三省其身”大約就找到了幸福。
吳老師的“知、情、意、行,道、術、技、法”深深影響著每一個學員,也必將伴隨著每一位走下去。如何填充屬于自己的“十六宮格”,就是我們的使命和接下去要做的事。
王雪紅老師的沙盤技術運用出神入化,時間短暫未能窺探出其中的奧妙,實屬遺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雖然培訓課程學習完了,但是我很清楚,這僅僅是學習的開始。拿出行動,一步一個腳印踏實前行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