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我就有個宿敵叫“別人家的孩子”。這個“別人家的孩子”從不玩游戲,從不聊qq,天天就知道學習,長得好看,又聽話,回回年級第一……
我們從中能聽出孩子內心的吶喊聲。相關調查表明,將子女作為攀比工具,經常拿別人家的孩子來“刺激”他們,是最讓孩子討厭的父母的五大行為之一。
盲目攀比影響孩子心理
父母經常拿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首先會讓孩子覺得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如此一來,孩子可能會產生很多負面情緒,如不開心、無安全感、自卑感、憎恨、懼怕、憤怒和嫉妒等,在這些情緒的困擾下,他們可能處理不好與他人的關系,做事就很難成功。
其次,被父母用作比較的孩子會覺得得不到父母注意,因為在爸爸媽媽眼里自己總是不如別人,父母似乎喜歡別的孩子比喜歡自己多,所以孩子會有意做出很多過激行為吸引父母的注意,父母會更加認為孩子頑劣,不值得疼愛,造成惡性循環。
再者,父母更關注別人家的孩子,自己的狀態不被接受,讓孩子覺得成為別人才是好的。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很難接受自己,也很難有耐心去接納別人的缺點,從而迷失前進的方向,甚至往錯誤的方向發展。比如,把目標設為贏得競爭、超過別人,卻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目的是什么;甚至想辦法讓別人犯錯,把自己的成功建立在別人的失敗和痛苦之上;把精力放在挑別人的毛病和差錯上,等等。其結果更是影響人際關系和事業發展。
最后,受家長影響,有的孩子會愛攀比。我們家長之所以比較心這么強,可能就是因為我們從小就被我們的父母逼著跟別人比。如果我們也經常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比,對孩子是不是也是一種不良的“示范”?
尊重差異、尊重天性幫助孩子成長
那么,做父母的如何才能不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作盲目的比較呢?下面聽聽鴻猷文化的老師怎么說的。
首先要承認孩子間有差異。由于家庭背景、成長經歷、教育環境等原因,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認知能力、生活經驗、性格特點、學習方式等都是不同的,父母應當接受并承認孩子之間的差異,不能用固定的標準對孩子的優點和缺點進行比較。而且,孩子跟別人的差異性往往是其個性形成的,這種差異更需要父母來加以保護。此時,父母的正確態度是,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
其次需尊重孩子的天性,并用欣賞、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孩子天生就有不同的個性,我們做父母的要尊重孩子的天性,不要盲目跟風,人家孩子學這個我就讓自己的孩子學這個,人家孩子上北大我就讓自己孩子上清華,這樣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做父母的要正確認識自己的孩子,只有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發展道路,用欣賞的、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按照孩子的天性去培養他,并教會孩子去發現別人的長處,真誠贊賞他人。
再者教孩子學會反思。父母應該引導孩子“和自己比”,而不是“和別人比”,比如,我現在表現如何?有什么優點、缺點?跟之前比較有哪些進步、退步?我是否應該征求父母、老師或同伴的意見?此外,如果確實覺得別人家的孩子在某一方面值得自己的孩子學習的話,最好先對自己孩子表現好的方面給予表揚和肯定,然后再建議、引導孩子如何學習別人的長處,這樣孩子的心理會更容易接受。
最后學會換位、換角度思考。不妨換位思考一下,假如孩子經常拿我們和各方面都比我們強的人比,想想我們是怎樣的感受?再就是,不妨也把自己的孩子當成“別人家的孩子”來看待,多發掘孩子身上的優點,多給予贊美之詞,漸漸地,我們也許會發現孩子變得開心了,自信心也增強了。